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观点

协同培训,让基地彼此赋能 住培观察(二)

发布时间:2021-12-13  来源: 未知     浏览:0    分享:

协同培训,让基地彼此赋能 住培观察(二)

来源 / 健康报

记者 / 王潇雨


       我国幅员辽阔,医疗机构水平差异较大。为弥补部分国家级住培基地在专业、学科、病例、病种等方面的不足,2014年8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文件提出,根据培训内容需要,可将符合专业培训条件的其他三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二级甲等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作为协同单位,发挥其优势特色科室作用,形成住培基地网络。

       经过7年多发展,协同培训的模式已广泛存在,效果也得到了认可。协同单位发挥了病例、病种方面的优势,主基地的优质教学资源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实现了优势互补。


       在基层能多见识常见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医联体内部的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房山区妇幼保健院搭建的协同培训网络,已经顺利运转两年了。

       “在通州区妇幼保健院轮转一个月,我接触到了之前没有做过的人流手术。起初,有严格的理论学习,观摩老师操作,经过这些训练后,老师会选择专门适合新手操作的病例,握着我的手一起操作,教我找手感,告诉我经验,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完成简单手术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住院医师黄璐瑶告诉记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贺淼曾在房山区妇幼保健院的计划生育科轮转:“这里患者多,常见病多,带教老师也会给我们更多实践机会,很多手术我已经成为一助了。”

       “在大型三甲医院,住院医师有机会看到大量疑难病例,成长速度很快。但是,对于第一年参加住培的年轻医师来说,如果对常见病、多发病见识不够,很难完成妇产科专业培训细则所要求的病种病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继续教育处副处长刘婧介绍,“我们已累积派出23位住院医师,在通州和房山妇幼保健院参加轮转。对于手术科室的住院医师而言,临床实践是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住院医师接触更多常见病、多发病,可以打牢临床工作的基础。这样的协同模式,有效增加了住院医师手术实践机会,他们完成的人流、药流、上环、下环等操作数量大幅增加,有效提高了动手能力,这是非常宝贵的。妇产科基地的经验希望能向外科等其他基地推广。”


       推进培训同质化

       事实上,联合培养模式也为基层医疗机构带来机遇。主基地发挥教学优势,带动了一批教学实力较弱的医院或基层医院在教学方面的整体提升。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为主要工作,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往往偏弱。其实,不少基层医院有向教学医院发展的需求。和三级医院同行们一起会诊、带教,在实际工作中借鉴经验,也是受到基层医师欢迎的。要在医联体内部,通过上下联动、双向交流的方式开展人才培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规培住院医师党支部书记曾庆奇介绍,一方面,从三甲医院派出专家到基层开展教学查房、一对一指导、临床带教,专业讲座、技能培训等,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派出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培训,可以有效带动基层医院的医疗和教学水平。

       在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资深教师挂职通州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对协同、沟通、督导起到了极大的保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房山区妇幼保健院的教学院长、教学主任、指导教师等还举办座谈会、培训会,共同交流教学模式。

       “现在,协同基地的教学理念跨越了一大步,软实力巨大提升,带教老师们的热情还是高涨的。”作为带教老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继续教育处处长高杰表示,医院、管理部门、带教老师,如果有困难多多沟通。住培管理始终在路上,同质化是培训的关键要求。

       “协同单位教学传统和教学模式需要逐渐培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杨欣教授坦言,在带教工作中,有些基层带教老师经验相对少,在诊疗过程中怕出现事故,不太敢让学生上手尝试。“大胆放手是个过程,要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培训带教医师教学能力,给学员更多实践机会,达到同质化培训的目标。”


       权责明确可持续发展

       眼下,协同培训已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重要组成。截至2020年年初,我国已形成1051个协同单位。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委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5家住培基地,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机制研究,以期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在中国医师协会协助下,共有8万多名住院医师及1.1万多名管理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协同培训的住院医师总量较高,占到了被调查住院医师近三成。在精神、医学遗传、预防医学等专业住院医师中,需要进行协同的比例为30%~83.12%,这说明培训基地对于基地协同的需求比较大。同时,八成的住院医师认为协同培训效果较好或很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认为,协同培训在我国不可或缺,其效果也基本被认可。首先,国家及地方对于住培工作的重视度及投入不断增加,师资培训、基地评估等工作广泛开展,推行一把手负责制,做强了住培基地及协同单位的培训工作。其次,协同培训的管理逐步在加强,部分省份将协同单位管理纳入了住培基地管理的整体框架中,对协同单位开展质量评估,并将结果与主基地的质量评估进行挂钩,促使主基地带动协同单位共同进步。第三,大部分协同培训的原因是主基地缺乏相应的科室(47.99%)或病例病种(27.94%),需要借助协同单位的优势学科或优势资源弥补缺陷。这种主基地主动出击,由需求带动的强强联合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培训资源不足、病例病种缺乏的大问题。

       “但也要注意到,在协同模式中逐渐显露出在师资、管理、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协同单位将自己单位的住院医师留在协同单位而不外送培训,成为形式上的协同,还有协同培训时间过长、待遇难以一致、双方职责不明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去逐一解决。”王建六指出。

       “协同培训中要强调,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这种模式下,要特别强调主基地的主体责任,要在下沉住院医师的同时,下沉师资与管理力量进行指导与监督,保障协同培训的质量。”刘婧指出,培训基地要作为住院医师培训的第一责任方,应对培训质量承担主体责任,对住院医师的招收、轮转计划制订、年度考核等环节把关;协同单位应接受培训基地的统一管理。同时,要明确双方的职责与要求,如培训时间、师资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特别重要的是,需协商好住院医师轮转协同单位时的薪酬待遇与住宿用餐等后勤保障措施,确保在协同单位培训期间与培训基地培训之间同等待遇,能让住院医师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