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观点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10-25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浏览:368    分享: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与思考

  本文荣获2016年度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摘要】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通过学校自评和外部专家考查评审,确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是否达到标准,以及多大程度符合标准,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外部质量保证制度。本文总结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起步与发展,阐述了实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必要性,并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进行了展望与思考。

【关键词】认证;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临床医学专业;中国

【作者简介】谢阿娜,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100191 北京;

王维民,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100191 北京;

蔡景一,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100191 北京;

程伯基,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100191 北京。


2012年5月,教育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符合国际医学教育规范的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用)》为依据,以学校自评为基础,教育部门和卫生行业共同组织实施的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这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认证是指由特定的机构采用一整套认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从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发展的历史来看,认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目前,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国家采用了以外部评议为基础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我国国家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机制已经初步建立,认证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1.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起步与发展

1.1 参照国际标准,颁布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

2002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举办了《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引入了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此次会议后,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参照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WHO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所属的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并参考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相关标准,研究拟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此标准,并将其作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依据。

1.2 实施试点认证,制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

2006年,课题组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名义邀请WFME国际认证专家组,依据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试点认证,这是我国第一所被认证评估的医学院校。2008年,课题组又组织了国内外的专家,首次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了临床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草拟了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试行)》,确定了认证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

1.3  成立认证机构,建立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

2008年,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并设立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委员会负责开展和推动全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组织专家修订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试行)》,建立认证工作管理制度,规范认证过程;组织研讨会和各类培训会,邀请国际专家参与,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库。

自从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后,先后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嘉兴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长治医学院、桂林医学院等9所高校进行了I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目前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计划已经安排到2014年。至此,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初步建立。

1.4 与国际接轨,充分开展认证国际交流

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一直与一些国家的医学教育认证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曾经多次派出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医学理事会(AMC)访问学习,派观察员参加澳大利亚的认证活动,实地观摩认证过程。AMC还为我国特别培训了一批懂汉语的认证专家,支持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目前,在已经完成的11所学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有6所学校邀请了澳大利亚、德国的认证专家参与。此外,工作委员会还和WFME、西太区医学教育协会(AMEWPR)等组织建立了联系,积极参与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修订工作和世界医学院校名录建设工作,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进展,争取逐步得到国际认可。

2. 开展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和医生培养与职业准人的内在和客观要求,也是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需求。

2.1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医学教育质量保证的内在要求

医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医生,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要保证医学教育培养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医生,必须确保医学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迅速发展的医学科学以及社会公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现代医学教育已逾百年,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改革。1910年,美国发表了著名的Flexner Report,明确将医学教育分为自然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学科三个阶段,奠定了现代医学教育的模式。报告还主张临床教学应当在临床环境中进行;课程均以学科为基础;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医学生科学与专业的培养。

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迅速膨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迅速提高。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强调卫生保健的适宜性、质量、成本效益和公平性,指明了健康服务的方向,也提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1988年,WFME在《爱丁堡宣言》中指出,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但这一目标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实现。医学教育期待把医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在关注医学科学的前提下,医学教育还应当关注人体整体对健康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学教育正在向以教育结果或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式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挑战和困难,如何获取信息和应用新的技术,如何获得职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与素养。教学采用整合的课程设置,提倡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把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及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

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及各自国家内部在卫生服务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和不公平,新型传染病、环境污染等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全球卫生系统面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医学卫生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的卫生工作者必须接受运用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和伦理考量的教育,使自己成为全球团队的一员。立足本地工作,胜任以病人和人群为中心的卫生系统工作。”适应这一需求,当今的医学教育改革提倡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注重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强调进行以团队为基础的跨专业教育,重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各项技能。

从百年来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来看,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扩展:从注重以科学和专业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思维和技能培养扩展为注重基础知识、临床思维与技能、职业素养、沟通交流能力、预防观念、批判性思维、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与培养,继而又扩展到跨专业的团队合作能力、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等适应卫生体系需求的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每次改革都在保留以往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扩展了医学教育的内容,在变革中登上了更为完善的臻美高度。因此可以说,改革就是提高质量,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始终围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医生进行。认证作为一种外部质量保证形式,其目的在于确保医学院校毕业生质量合格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医学教育本身与医学教育的社会目的紧密关联的核心所在,对于医学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医学专业认证是规范我国医学教育办学行为的必要手段

我国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是医学教育的大国,目前开办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达到136所,每年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近9万人。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招生规模过大,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医学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医学教育改革较为滞后,在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方面还有欠缺等。因此,亟待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跟上并与世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持同步。

在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保证医学教育质量,国家开始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并大力推动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在教育部政策的指导下,医学院校提出了形式多样的医学教育改革方案,其内容涉及到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涵盖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这些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并体现当今国际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需要外部的客观的评价。我国实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即是为了规范医学院校的办学行为,尤其是在招生规模、教师成长、课程改革、考核评价、环境与资源的保证等方面,促进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建设、改革和管理,提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医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3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医学教育日趋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各国之间卫生领域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医学人才培养和服务呈现全球化趋势,医学人力资源国际化明显加强。顺应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促进医学教育国际互认,建立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凸显其重要意义。

专业认证制度是专门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保证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人才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国际承认的专业认证体系和制度是国际间医学专业资格相互承认的需求,得到国际承认的专业认证已经成为国际专业人才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2010年,美国外国医科毕业生教育委员会(ECFMC)发布新规:“至2023年,所有申请ECFMC证书的外国医科毕业生,其毕业的学校必须经过正式的认证(采用与LCME或WFME相当的国际认可的程序及标准进行认证)。”这一规定的发布,再次强调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重要性。

3.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思考

3.1 认证的内涵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价值取向有待引导

医学教育认证的通常形式为邀请外部专家,全面考查学校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和结果,在学校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依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判断是否符合(或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并找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强项和弱项,指出医学教育的改进方向,帮助学校实现其自定的教育培养目标。

这种认证是一种外部质量保证制度,定期的外部认证促使学校持续的自我审查和自我完善。应该充分强调,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价值取向不在于学校和专业的争优排序,而在于在尊重学校独立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专业认证制度在我国刚刚建立,专业认证的理念对许多医学教育从业者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一些人把专业认证看作是“争先创优”的评估,担心认证不通过或得不到好的“分数”而“愧对上级”和“失信于民”,对专业认证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精神,不把专业认证当作促进自身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难得机遇。因此,广泛宣传认证的内涵和意义,营造良好的认证文化氛围,是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推进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3.2 参照国际规范,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实施方案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临床医学认证工作委员会是教育部和卫生部成立并授权的医学教育认证机构,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以高校自评为基础、外部专家评价为核心的认证制度,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标准,制定了符合国际规范的程序和办法,正在逐步开展和扩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但是,与国际上较为成熟和规范的认证运行模式相比,我国的认证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尚不健全,要建立国际等质实效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制度,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参照国际规范,进一步完善认证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机制。

目前,工作委员会已经与WFME、AMC、台湾地区的医学院校评鉴委员会等组织和机构开展了合作,未来合作的范围还将扩展至全球范围内的权威机构,如北美的LCME、英国GMC等。同时,工作委员会也将积极参加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相关活动,目前已经是WHO和WFME合作建立世界医学院校名录(World Directory of Medical Schools,WDMS)的全球合作伙伴,争取在合作实践中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WFME制定了《认证机构认定标准》"和申请资质认定的流程,试图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认证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核,以促进世界各国建立可靠的认证机构和认证制度。面临新的挑战,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机构(工作委员会)需要参照WFME的《认证机构认定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找出差距与不足,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制度。

 3.3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学术研讨有待加强

专业认证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尚处于介绍国外经验的阶段,直接针对专业认证的深入研究还非常少,特别是具体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相关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为了帮助医学院校了解认证并做好认证准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先后4次组织召开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应用和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内涵,广泛宣传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理念。即便如此,目前有关认证的理念及意义还有待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宣传和普及,专业认证相关的学术研讨还有待加强。

3.4 规范的专家队伍建设是医学专业认证的基本保障

加强医学专业认证专家队伍建设,建立规范化的专家遴选、培训和管理工作制度有助于专业认证的协调和全面发展。高水平的稳定的专家队伍的建设需要定期组织专家培训,使专家及时了解认证相关政策,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认证理论与方法。此外,还应该积极吸纳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相关利益方加入认证专家队伍,参与认证的全过程。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起步与发展,强调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探讨了专业认证推进中的问题和未来的工作方向。通过对百年医学教育改革的反思,认为医学教育认证过程是对医学教育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医学教育理念更新的过程,也是医学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强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认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来源 /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年32卷06期,801-804